顯示具有 公共交通事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公共交通事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5月25日「立即檢討港鐵可加可減機制」行動

網誌日期:2011-05-27 14:30


 
社區發展陣線,聯同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街坊工友服務處等多個民間團體約二十名代表於5月25日到美利大廈示威,要求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立即檢討港鐵可加可減機制。

社區發展陣線陳宇翔表示:「現時可加可減機制與通脹數字(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掛勾,通脹數字愈高加價愈高,但基層工友人工根本追不上通脹,機制完全沒有反映市民承擔能力。」

局方原定明年下旬進行檢討,但陳指如沿用現時機制,通脹數字繼續上升,港鐵明年將會再次啟動機制加價,市民壓力只有增無減,所以立即檢討是必須的。團體遞上請願信,並要求會見鄭局長,但局方暫沒有回應。

 
團體其後遊行至中環港鐵站反對港鐵加價,批評港鐵年年賺錢仍加價,吸盡市民血汗錢,完全沒有社會責任。另外,團體要求改革月票制度,推行跨線路月票制度。詳細,可參考我們的立場書及聯絡我們。

 
 我們強烈建議:
1.    立即檢討可加可減機制。
2.    要求機制內加入真正反映民生及市民承擔能力因素。
3.    要求定立可加可減機制檢討時間表,引入公眾參與及在檢討期間凍結加價。
4.    政府作為港鐵最大股東,理應重新監管港鐵票價調整機制。
5.    港鐵作為全港最大型公共運輸事業企業,需要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全面改革月票制度。
6.  要求鄭汝樺局長及港鐵代表會見居民。
立場書內容:
    統計處於3月尾公佈2010年第四季工資指數,港鐵公司隨即宣佈啟動可加可減機制將於6月加價2.3%(現更改為2.2%)。去年港鐵已在反對聲音下加價2.05%,今年又在通脹不斷的情況下加價。港鐵代表宣稱是尊重可加場可減機制,將按機制今年6月加價。港鐵作為全港最大公共運輸交通工具(載客量每天近四百萬人次)仍然在去年勁賺120億及通脹高、民生困苦的情況下,以尊重機制為由加價,完全不顧企業社會責任。本團體質疑為何當初定立機制可令港鐵在通脹不斷的情況下加價,而且政府作為港鐵最大股東竟然無權阻止加價。
   港鐵連續兩年加價核心問題根本源於可加可減機制,據整個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有很多不合理地方。在516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會議中,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表示將於2012年下旬才檢討有關機制,即是說港鐵將可在明年再一次加價才會進行檢討有關機制。現時基層勞工已追不到通脹,港鐵還可以不斷加價,這是十分不合理的。我們多個民間團體要求政府立即檢討可加可減機制。並要求港鐵公司全面改革的月票制度,以減輕居民生活負擔。

可加可減機制與通脹掛勾?
    港鐵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最不合理的地方是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作為基數。在運輸及房屋局早前提及有關可加可減機制的文件中,表示消費物價指數是反映市民的承擔能力,而運輸業的名義工資指數則反映成本。以運輸業的名義工資指數反映成本尚可了解,因這亦算是商業營運,但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反映市民的承擔能力是不合理的。要知道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只是反映物價的升跌、反映通脹/通縮的重要指標,現在機制使港鐵在通脹愈上升的情況下,將票價調升更大幅度,這不是很荒謬嗎?況且通脹是不能代表市民承擔能力的增加,因為物價上升,並不代表市民的工資都會必然上升。最新公佈的實質工資指數,即反應市民真實購買力的指數是-0.3%,反映市民真實購買力下跌。在民生愈困苦的情況下加價不是趁火打劫是什麼?
   最新(五月二十三日)政府統計處公佈的4月份消費物價指數為4.6%,反映通脹壓力不斷上升,有不少經濟學家預計年尾的通脹率達6%。如以現時可加可減機制運作,單以消費物價指數計算明年港鐵就已經可以加價3%。現時機制根本未能反映市民承擔能力,所以政府必須立即檢討這不合理機制。

可加可減機制雙重標準
     第二個不合理的地方是巴士及港鐵同時有運作可加可減機制,但整個票價調整機制卻完全不同,有雙重標準之疑。現時,港鐵可以可加可機制每年直接調整票價,而巴士公司則只可以可加可減機制的結果向運輸及房屋局提出加價申請,最後由行政會議作最後審批。行會除了考慮可加可減機制外,還考慮其他一籃子因素,包括:1. 自上次調整票價以來營運成本及收益的變動、2. 未來成本、收益及回報的預測、巴士公司需要得到合理的回報率、市民的接受程度及負擔能力及服務的質和量。問題就在於當初政府為何放棄可監管港鐵票價的權力?反而對巴士公司,政府卻除有較全面的票價監管機制外,仍有批出專營權的權力。是政府當初「愚蠢」,還是有意放棄呢?政府作為港鐵最大股東,理應重新監管港鐵票價調整機制。

生產力因素過於保守
    另外,在港鐵合併草案中列明票價調整公式中的生產力因素在2013年前是零,2013年後是0.1%。現時公式中生產力因素的指標對票價調整幅度完全沒有影響,而將來的影響亦會甚微。本團體質疑當時制定生產力因素指標時是過於保守。07年港鐵合併後,每日乘客量立即增加近一百萬人次,08年營業額亦增加70多億元。合併後的效益對港鐵是相當龐大的。生產力因素真是如合併前所定那樣輕微嗎?

 
企業社會責任何在?
 港鐵在去年純利達120億下,仍堅持以股東利益為由,連續兩年啟動票價調整機制加價。港鐵作為全港最大型公共運輸事業企業,其每日影響超過全港一半人口,企業社會責任何在呢?而且港鐵現在仍是以政府為最大股東,政府不是以服務市民,保障市民生活作為首要目標嗎?但在現時機制下,政府沒有權力監管,機制本身亦不能確保港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下,所以機制需要加入反映民生及貧窮的社會指標,以平衡公共事業只為股東利益的思維。在巨額盈利下,港鐵本身亦需要負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向市民大眾,特別是居住偏遠地區市民提供更多票價優惠。

 
全面改革月票制度
    現時港鐵提供的月票制度只限於東鐵或西鐵線,居民只能在東鐵或西鐵沿線享受優惠,不包括其他線路。如果居民需要前往其他線路,即使已購買月票,都需由轉線站另加收費,對負擔亦重。特別是對居住偏遠的居民,交通開支平均佔收入10%15%。港鐵負起企業社會責任以惠及市民,港鐵是需要改革現時月票制度,提供跨線路的月票優惠。港鐵可參考外國鐵路服務經驗,提供跨線路的月票/日票制度,如讓市民可購買西鐵及荃灣等的跨線路月票/日票制度。

民間團體回應<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修訂方案發佈會

網誌日期:2011-02-14 16:36



 
「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修訂方案發佈會

社區發展陣線 一直以來都努力爭取改善天水圍就業的情況。其中之一的方向,正正是勞福局旗下的「交通津貼」計劃。2月13日當天正是 社區發展陣線 聯同 香港職工會聯盟、天主教勞工牧民中心﹝新界﹞、關注綜援檢討聯盟、街坊工友服務處、新蓆崗工友小組聯席 及 各區的關注交通津貼的小組,舉行了 一個 「新交津」﹝即「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修訂方案的發佈會。

就勞福局新發表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修訂方案進行回應,過程當中我們亦邀請到 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主席 - 李卓人議員出席。

「兔年全港交通費趨勢大預測」行動

網誌日期:2011-01-31 22:48
 
團體諷港鐵九巴兔年加價不斷狂吸水
促特首放寬交通津貼檢討可加可減機制



[陣線訊] 多個民間團體到禮賓府門外請願,要求特首放寬新交通津貼申請資格及檢討可加可減機制,規管公共事業加價不斷情況‧社區發展陣線、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街坊工友服務處及職工盟等多個團體及各區工友一行二十多人到禮賓府門外請願。團體以話劇形式,請來「玄學家」諷刺九巴、港鐵地運好,加價不斷吸盡市民血汗錢‧團體又以「風水陣」要求特首放寬交通津貼申請資格,包括:推行雙軌制及放寬工時限制72小時,及要求政府檢討可加可減機制及規管公共事業加價,以化解基層市民生活困苦情況。
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表示:「新交通津貼計劃有違當初鼓勵就業原意,引入家庭審查將排拒部分低收入工友申請,政府應考慮雙軌推行。」

元朗區工友 陳 女士:「新計劃妄顧婦女照顧家庭的需要,政府應放寬72小時工時限制,讓低收入兼職婦女可得到津貼補助。」
 
預測巴士加價

預測小巴加價

預測港鐵加價(有加無減機制之禍)
 
<我們的立場書>
 過去一年多項公共事業加價,樓價租金飛脹,再加上人民幣升值以致物價不斷上升,各種因素令通脹不斷,基層大眾生活愈見困苦。政府統計處剛公佈的2010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上升3.1%,其中食品及交通均有明顯的升幅,分別上升6.4%3.0%。數據反映市民需要面對物價不斷上升所帶來生活壓力。政府將實行的新交通津貼計劃申請門檻高,引入家庭審查將排拒部分有需要的基層市民。計劃申請資格嚴苛之餘,金額卻又不足夠扶助基層工友解困。

    另外,來年必通脹不斷,消費物價指數將繼續上升,港鐵及巴士公司將可再引用可加可減機制調升票價,到時勢必加劇基層市民負擔。固此我們多個民間團藉臨近歲晚到禮賓府向特首曾蔭權請願,要求放寬新交通津貼計劃申請資格、檢討可加可減機制及監察公共事業加價不斷的情況。

1.     對於新交通津貼計劃的申請資格及具體內容,我等民間團體有以下意見:

1.1要求申請資格雙軌制,保留個人作為申請單位,讓申請人選擇以個人或以家庭住戶作為申請單位。

  「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申請資格應可讓申請人選擇以個人或以家庭住戶作為申請單位,讓不同有需要人士受惠。新計劃政策,我們歡迎政府關顧低收入家庭,承認他/她們的需要。但我們反對新計劃一刀切的以家庭為申請單位。政府在新計劃的政策理念上,是假設家庭住戶是應該互相分擔責任,但現實情況是現今家庭結構較從前複雜,同時亦忽略了中年低收入人士的家庭結構,再加上各種社會上因素,包括長工時,就業壓力等亦會令家庭關係容易變得惡劣。一刀切以家庭為申請單位,因全家審查而增加申請的複雜性,令部分有需要人士卻步,違背政府幫助低收入人士就業的原則。另外,計劃應保持鼓勵就業原則,因此我們認為新計劃應可讓申請人選擇以個人或以家庭住戶作為申請單位。

1.2強烈要求放寬工時的申領限制至每月不少於32小時。

當局完全漠視兼職工友對交通津貼的需要,兼職工友同樣需要承擔高昂的交通開支;當局未有了解工友兼職工作的因素,包括是需要承擔照顧者的責任。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最低工資是以時薪為基礎,因此在最低工資立法後,不排除僱主為減少人力成本,以時薪聘請工人,變相令彈性化的就業模式惡化,散工及兼職的工友數量增多,而這批工友因工時短,收入極不穩定,是最最需要幫助的一群!72小時工時限制卻令到這批工友卻得不到交通津貼支援!因此我們強烈建議,在新計劃下,政府必須放寬至工時每月不少於32小時工作時數,並以補貼金額的一半,即300元,支援兼職及散工工友的交通費津貼。

1.3提高個人及住戶入息上限,以惠及更多低收入工友。

以協助低收入家庭,我們認為現時入息上限非常嚴苛,以二人或以上的住戶入息上限都較以往大幅收緊,特別以二人住戶的更為嚴苛,原有計劃如二人住戶,若二人分別各有工作,收入低於 $13,000仍然能申請交通津貼;但現時新計劃以 $8,500為限,即一人收入 $6,500,另一人收入只可少於$2,000才可申請﹗以扶助有需要低收入工友作為原則,我們建議應放寬入息申請資格上限。我們建議個人申請應放寬至 $7,500(參考公屋個人申請資格入息上限 $7,440),而家庭住戶申請則以住戶入息中位數的75%作為入息上限(參考現時醫療津貼資格),以惠及更多低收入工友。

1.4重設求職津貼,並提高金額至每年 $1,200,協助失業人士求職。

       新計劃將取消求職津貼部分,但不少求職工友是需要應付求職時所需的開支,即使舊計劃申請求職津貼人數只佔少數,但當局都不能忽視求職人士的需要。為了鼓勵失業人士求職就業,政府應重設求職津貼金額至 $1,200

1.5要求詳細交代有關低收入工友及交通支出研究報告,並進行每年一次檢討「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

       新計劃限定合資格人士每人每月 $600,津貼金額以參考低收入工友及交通支出研究報告而定,我們期望進一步瞭解有關報告的仔細內容,希望勞福局可公開有關資料。另外,隨著通脹不斷攀升,津貼金額亦應有調整機制。而有關具體推行細節亦應每年檢討,令交通津貼計劃可以更完善推行。

1.6 新計劃定位不清 長遠應將鼓勵勞工就業交通津貼及低收入補貼分開。

       新計劃應是資助交通津貼的就業支援政策,況且工作需要的交通費用本是工友個人的負擔,應與其他家庭成員無關。但局方卻引入以協助低收入家庭補貼的概念及執行方法,將兩項不同概念及目的的政策混為一談,這反令新計劃兩邊不到位。當局未來應將就業支援及低收入家庭補貼分開成兩項不同計劃,以符合不同人士的需要。
2.對公營運輸事業及可加可減機制立場

2.1 公共事業加價不斷 通脹持續市民生活愈來愈苦 政府須加強對公共事業加價的監管。

   來年通脹不斷,基層大眾亦將需要面對一浪接一浪的公共事業加價潮,港鐵、巴士、隧道費….等通通加,但工友卻未見加薪,基層大眾叫苦連天。連同人民幣升值影響,內地食品價格不斷上升,市民生活開支狂加。在統計處剛公佈的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上年同期上升3.1%。通脹將不斷加劇,但市民的工資卻追不上。20109月工資統計數字,名義工資指數比上一年度上升0.8%,但扣減物價影響的實質工資指數則減少1.5%,這反映市民的實質購買力完全追不上通脹。巴士、小巴、隧道及其他公共運輸事業加價,更會令通脹持續,削弱市民實質購買力之餘,同時影響市民跨區就業的選擇,市民生活亦會愈來愈苦。政府絕對有責任讓市民大眾得到生活保障,因此政府須加強對公共事業票價調整的監管。

2.2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不能反映市民的承擔能力,可加可減機制必須檢討。

    可加可減機制中包括了兩個重要指數: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及運輸業名義工資數,單以2010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上升3.1%計算,港鐵就可以再次啟動可加可減機制調升票價1.55%在運輸及房屋局提及有關票價調整的文件中,表示消費物價指數反映市民的承擔能力,而運輸業的名義工資指數則反映成本。事實上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反映市民的承擔能力是錯誤的,要知道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只是反映物價的升跌、反映通脹/通縮的重要指標。通脹是不能代表市民承擔能力的增加,因為物價上升,並不代表市民的工資都會必然上升。事實上以20109月實質工資指數減少1.5%,完全反映市民承擔明顯減少,因此可加可減機制必須檢討,加入真正反映市民承擔能力的因素。

3.      總結

   我們再次要求曾特首:

1.          要求申請資格雙軌制,保留個人作為申請單位,讓申請人選擇以個人或以家  庭住戶作為申請單位。
2.          提高入息上限,以惠及更多低收入工友。
3.          強烈要求放寬工時的申領限制至每月不少於32小時。
4.          重設求職津貼,並提高金額至每年 $1,200,協助失業人士求職。
5.          要求詳細交代有關低收入工友及交通支出研究報告,每年一次檢討「鼓勵就  業交通津貼計劃」
6.          長遠應將就業支援及低收入家庭補貼分開成兩項不同計劃。
7.          加強對公共事業加價的監管。
8.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不能反映市民的承擔能力,可加可減機制必須檢討。
9.          全面推行全港交通工具提供傷殘人士半價優惠。

聯絡人:
社區發展陣線 陳宇翔 先生( 6052 6004)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委員會余少甫( 92191364)

團體:
社區發展陣線、天水圍北交通關注組、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北區就業問題關注組、街坊工友服務處、香港職工會聯盟、元朗之友、 新蒲崗工友小組聯席、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亞視採訪九巴加價

網誌日期:2011-02-11 16:55